离异女良宵私会,新恋人情深缱绻:宋代才女朱淑真《元夜》赏析
离异女良宵私会,新恋人情深缱绻:宋代才女朱淑真《元夜》赏析
说起宋代的才女,人们往往对“一代词宗”的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耳熟能详,殊不知在宋代还有一位与李清照齐名的才女朱淑真。
朱淑真,约1170年前后在世,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是宋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出生于仕宦家庭,擅长于诗、词、绘画,通晓音律。少女时期,性格爽朗,曾有一段美好感情生活。为人情操高洁,性格倔强;作品清新婉丽,跌宕凄恻,多惆怅忧怨之情。后代辑其诗为《断肠集》。
李清照和朱淑真的婚姻生活都很凄惨。李清照夫妇感情甚笃,但丈夫却过早逝世。而朱淑真据说由父母主婚,嫁给一俗吏,和诗情画意的朱淑真没有情感共鸣,也没有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这让朱淑真非常苦恼,两人之间绝无爱情可言,因而她的诗、词集都以断肠命名。
宋代法律规定,夫妻感情不和是可以离婚的。她勇敢冲破婚姻的藩篱,愤然离去。回到娘家后,父母觉得有失颜面,对她的文学创作持反对态度,不允许她作诗文,在朱淑真去世后,一度焚烧她的诗稿。
然而,文采斐然的她虽然独守闺房,但内心却十分渴望,也敢于追求真挚的爱情。《元夜》就是朱淑真离异后的一次自由恋爱,她和恋人相约元夜见面。
两人私会后,诗人作此诗。全诗如下:
元夜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首联“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灯树光彩夺目,灯盏彻夜明亮,放眼望去,一片火红,鼓乐声声,震耳欲聋,直冲云霄,似乎在和春风打闹。
前句写目中所见,“触目” 两字表现花灯之多,进入眼帘的别无他物,尽是红灯。下句写耳中所听,“揭天”即冲天,响彻云霄。这两字把鼓乐喧天的气势渲染了出来。
一视一听,写出了元宵灯节的热烈气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颔联“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不知道能不能和新相识的恋人相见,为此不知愁苦了多少时日,在煎熬中送走了日出日落,此夕情侣团圆,回首往日,也象是一场惊心之梦。
此联以“旧事”对“新欢”,以“忆梦”对“愁忙”,反复强调相聚之难、等待之苦。
朱淑真离异后再度恋爱,本来就要面对众多非议,她能勇敢的走出闺房,在盛大的元夜与心上人相见相恋,实属不易,所以这次相见对她特别重要,也因此以此诗记录此事。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的是离别的情人得以相会以及会后的高兴心情,与元夜的节庆气氛正相映衬。
颈联“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只希望暂时能让我们相聚在一起,享受这一刻千金的缠绵良宵,不妨永远教月色朦朦胧胧。
诗人希望月圆之夜,欢庆之余,可以成人之美,希望情侣缠绵不散,如此愿得遂,不妨让那月色夜夜朦胧。言外之意是情侣团圆不用明月照当头,如果月色朦胧的话,两个相爱之人的缱绻之举,既不易被人发现,也可以永远不分开。这是非有实际体会的女诗人所不能表现的细致心理波澜。
朱淑真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她和同样善写闺情的李清照,在表达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李清照有“眼波才动被人猜”,那种惟妙惟肖写出少女矜持与敏感的诗句,而朱淑真则有“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那种似乎有点放荡的爱情直白,写得淋漓尽致,毫无保留。
尾联“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赏灯虽好,但那就会没有时间陶醉于两情绻缱了,明年未必有这样可以相会的机缘。
二人趁此良辰美景,有说不完的话,彼此相看两不厌,怎么会把心思放在赏灯上。灯会的热闹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沉醉于二人世界,此情此景,全是真情真意。
这首诗写的是良宵相会,但主题不是喜唱良宵得意,而是惋惜良宵难再,珍惜暂时团聚。这从该诗后四句的诗句中可以清晰地判明,由于情人在月色朦胧中的缱绻相会,使得元夜的节日之乐变得极为平淡,爱情幸福的光辉,使火树银花和明月清光,也逊色了很多。
在这对相爱的人心中,情人团聚的价值远远超过元夜的节日之乐。诗人细致入微的笔触,生动描绘出一对诚挚爱人的缱绻情怀和心理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