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屠黄巢诗三首,占得晚唐诗一席
人屠黄巢诗三首,占得晚唐诗一席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歌文化-黄巢
唐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成分,而黄巢这首诗则是有别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的代表,他不是士大夫那个阶级的作品,而是农民诗歌文化的一种表现代表。《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当我们记住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奢靡时,也记住了这首诗,这个人!
黄巢屠人八百万,得人屠称号。
诗歌文化-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杀神降世,屠城方休。
诗歌文化-黄巢
而这样一位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却写出了几首流传千古的诗句,在中华诗歌史上留下来大名。何其怪哉!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不第后赋菊》,他还有几首诗。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歌文化-黄巢
在中华文化中,讲究士农工商,商人一般都是别人看不起的一种人,而黄巢出生盐商世家算是半农半商,再这样的条件下,他五岁作诗,是在难能可贵。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五岁能诗,千古流传。
诗歌文化-黄巢
古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有很多能解释的英雄人物,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诗歌文化-黄巢
据说黄巢战死疆场了,但也有传说黄巢起义失败后在洛阳做了和尚。从这首诗来看,他没有战死,后来削发为僧了。如果真像民间传说那样,这位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战后遁入空门,那么这首诗中的意境就非同寻常,大起大落之后,必然是一种放下屠刀的大洒脱,大智慧。
诗歌文化-黄巢
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后面的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中华诗词文化中,上到将相王侯,下到贩夫走卒,无人不可作,无人不能吟!如此才能传承不断,诗文化的魅力,人屠黄巢也不能抵挡,他为将不仁,其诗尚可。诗三首,无不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