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欣赏
《华威先生》欣赏
《华威先生》是现代作家张天翼著名的短篇小说,它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国民党的基层官僚,在人民群众抗日热情高涨的背景下,他表面上看起来像似全力支持这些活动,每天胳吱窝里夹着公文包,逢会必到,到场必发表讲话。不过他的言行,积极得有点异乎寻常,实质上却干着监控抗日群众,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勾当。
文章一开头,“我”以华威先生拐弯抹角的亲戚的角色出场,整篇文章就以“我”的视角,观察华威先生的各种表演,使故事的真实感增强不少,漫画效应的感觉极强。
接着,文章通过“我”与华威先生的对话和他的神态动作,渲染了他为了抗战活动的“忙碌”情景:一天到处都是他要参加的会议,他显得很重要,马不停蹄地各处串场,时间根本不够用,恨不得二十四小时都用上。在每个会场只待几分钟,不管人家台上谁正在讲话,他都会蛮横地打断,强行发表一段“指导性”的讲话,要求维护他独家的领导地位。
作者选取了他参加几个不同的会议的片段,把他伪善跋扈和卑鄙无耻的嘴脸暴露无遗。
去难民救济会的会场,“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一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他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他以还有别的会议要参加为借口,粗鲁地打断别人的发言,说了一大堆赞扬鼓励的话语,最终回到了他的本意“只有在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救亡工作才能够展开。”,实质上他在警告威吓抗日民众,不要他们抗日太激烈,做个样子就行了。
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又故伎重演,打断正在演讲者的讲话,自己谈到了两点,第一点无关痛痒说点鼓励的话,第二点便直入他的主题“文化人应当认清一个领导中心,文化人在文抗会的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统一起来”,继续兜售他的葫芦里那个害怕人民群众真正抗日的药。
五点三刻,他又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在这个会上,也许会议的级别高一点,里边有他平常打交道的关系密切的人物,有自己的酒肉朋友,他显得很谦虚,通过写纸条请求发言。无论他如何绕,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群众是复杂的,工作又很多。我们要是不能起领导作用,那就很危险,很危险。”,他不是抗日,他自始至终防范的都是群众,害怕他们真正去抗日。
然而,妇女界有些人组织了一个战时保婴会,竟没有去找他!他勃然大怒,要求在组织委员会里必须加入他的同僚,否则要认定该团体为非法组织,在各种言辞的威吓下,华威先生当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然后,只不过“挟着皮包去坐这么五分钟,发表了一两点意见就跨上了包车。”得意洋洋地走了。
文章最后,在华威先生的家里,他对难民读书会的两个学生大发雷霆,嫌他们组织的一个活动没有邀请他参加,可见对群众的抗日活动控制欲是多么得强烈,他把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整个训斥学生的过程中,作者详细描写了他的神态和动作,“他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他倒到了沙发上,嘴巴痛苦地抽得歪着。”他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他“害怕似地四面看一看。他叹一口长气” ,“他忽然打个寒噤”,显然作者想说的是,他看起来凶巴巴的,实际上内心极度恐惧,也知道群众抗日的事情是压不倒的,他们的腐朽政权垮台是迟早的事。
小说在写作手法上主要运用了一系列的幽默、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段和详细地细节描写,让华威先生那虚伪浮夸和蛮横无耻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逼真,讽刺意味十分浓厚。以对比举例,他一会发火咆哮,一会庄重,道貌岸然;他时而在上级面前卑微至极,时而蛮横打断别人的发言;他看似表面强横,实际上只是色厉内荏,他知道螳臂当车,不会有好结果的。
其实,像华威先生这样的人,在当今的社会里大有人在,他们一天忙忙碌碌,沉湎于文山会海和各种宴席,工作浮于表面,热衷于到处指导工作,发表讲话不结合实际,不解决实际问题,应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