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考秀才落第,他转以神探出道,53岁官至总理,辞职一年后身亡
19岁考秀才落第,他转以神探出道,53岁官至总理,辞职一年后身亡
一、从身世离奇的倒霉蛋到优秀斜杠青年
赵秉钧,1859年出生于河南,没多久父母双亡,成为不“详”之人——父母不详、生日不详、名字不详。由于他连姓名都没有,所以,别人问起“贵姓”时,他就拿百家姓中的天下第一姓“赵”作为自己的姓。名字是根据《小雅.节南山》中的“秉国之钧,四方是维”的诗句取名秉钧,意指将来执掌国政。至于生日,那就定为正月初一吧,多简单的一件事。在回答这些严谨的问题时,赵秉钧也只能随便对付了。
对于性格强悍的他来说,没家庭没背景都不是阻碍人生前进的绊脚石。为了生存和抱负,聪慧的赵秉钧从事过多种职业,积极掌握各种技能,初步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斜杠青年的特质:早年做书童,自学文化知识;当伙计时学习修理知识,会帮人(左宗棠手下)修座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参加秀才考试。
1878年,赵秉钧考秀才未中,意识到自己不是当书生的料,遂投入左宗棠楚军效力,跟着张曜部队出嘉峪关,进驻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乱。
赵秉钧跟着军队东征西讨、作战勇敢、屡建奇功。收复伊犁时,他又参加了中俄边界的勘察谈判。鉴于他的一系列出色表现,赵秉钧被任命为新乐县典史,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自此,优秀斜杠青年找到了人生方向,以“长于缉捕”在官场崭露头角。
不过,赵秉钧为了事业付出了惨重代价。早年在戈壁滩作战时,他连人带马被风雪掩埋三天,幸得不死,胳膊腿也没有大碍,但身体受重伤,丧失生育能力,只能过继了堂兄家的孩子当儿子。
二、民国第一神探遇伯乐,无名之辈一飞冲天
自从发现自己的侦探才能后,赵秉钧专攻侦探警察两门,广泛学习深入探索,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成为了侦探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有的只是原始积累的努力过程。在漫长的探索中,他们等待的是机会,时机来临便会鲲鹏展翅一飞冲天。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发现了赵秉钧这匹千里马,对他颇为欣赏,从此他成为袁世凯身边的智囊团“九才人”之一,深受信任,被称为“奇才”。
赵秉钧不负领导期望,用实力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称号。
1905年9月24日,清政府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在火车上,一名刺客悄然靠近,轰的一声巨响,惊动了整个世界,该案被称为“五大臣被炸案”。
五大臣身体倒是没什么事,只有两位受了轻伤,不过精神受了极大刺激。而刺客被炸裂胸腹,当场身死,无法辨认面目。这桩案子让大家愁眉不展,无人能够侦破,只能指望神探赵秉钧了。
赵秉钧临危受命,通过刺客身上发现的指甲大小的纸片,得知纸片是安徽出产,进而包围桐城会馆,从桐城会馆捕获暗杀团成员,事情水落石出,案发十几个小时即破案。这种侦破能力和办事效率非一般人能敌!
赵秉钧在劝清廷退位上也起了很大作用。袁世凯要逼迫清廷退位,在天津组建临时政府。御前会议上,面对哭啼拖延的隆裕太后以及反对的清朝贵胄,赵秉钧一句“将有不可测之事”逼得隆裕太后最终顺从。1912年2月12日,清廷发布退位诏书。
赵秉钧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说这话的时候并不是凶神恶煞,而是流着眼泪,带着哭腔,让周围的人感觉他在设身处地替隆裕太后母子着想。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把政府第一任内务总长的职位交给了赵秉钧。从无名小辈到政界要员,毫无背景的赵秉钧是靠着自己“强悍而心细”的才华外加袁世凯的赏识做到的。
图 | 徐世昌(左三)任清廷巡警部尚书时与赵秉钧(右二)等人合影
三、仁善有职业道德的“中国警界之母”
袁世凯从八国联军手上收回天津时,根据《辛丑条约》规定,清廷不得在天津周围二十华里内驻军。这样一纸条约,又怎么约束得了袁世凯这种乱世枭雄!不让驻兵可以,我驻巡警你们没话说吧?
袁世凯将麾下的北洋新军精锐交给赵秉钧,进行了三个月训练。训练结束后,赵秉钧带三千人的巡警部队,开进了天津城。这群身着黑色统一服装的年轻士兵,一方面承担起军事戒备的任务,另一方面又开始负责起城内巡警、消防、卫生等公共事务。列强见此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袁世凯“驻兵”天津。
赵秉钧出任了天津警界“总监”后,购阅各种外国警务制度书籍,与日籍顾问三浦喜传一起,参照东西方国家现成的法律典范,拟定了警务章程,创设警务学堂,选募巡警维持治安。
1903年,赵秉钧将天津、保定两处的巡警学堂合并为北洋巡警学堂,其后又在各州县设立巡警传习所,建立起全省巡警网,天津社会治安情况大为好转。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到天津看到的情形是这样的:一位乡下来的老农,推着手推车进城拉粪,不料车陷入泥坑。巡警飞奔过来帮助老人把车推出泥坑,老农千恩万谢,巡警回答:“不用谢,我们是人民的保姆。”
一辆豪华马车拐弯时不减速,撞倒了行人。驾车的是德国人,不光不道歉,还用叽里咕噜的外国话骂人。巡警跑过来把德国佬揪下车,押到警局录口供备案。
靠着这套高效的治理体系,原本混乱不堪的直隶地界,迅速恢复了太平秩序。旅居天津的英国人雷穆森在他的《天津插图本史纲》中对天津的巡警赞誉有加,他说,“这一个群体,也许是中国最优秀的巡捕了……”当时的报纸赞誉说:“有六个月不见盗窃者,西人亦叹服。”
时人称袁世凯为“中国警界之父”,那么一手训练巡警的赵秉钧也就可以称为“中国警界之母”了。
图 | 赵秉钧(左起)与徐世昌、毓朗合影
四、卷入百年悬案,擅长破案却死于迷案
辛亥革命之后,赵秉钧官运亨通,先是做了第一任内务总长,1912年8月,又接替民国第二任总理陆徵祥,当上了民国第三任国务总理。不过赵秉钧是个头脑清醒的人,他知道自己压根就不是当总理的料,于是屡次写辞职报告。结果辞职没被领导批准,还被迫卷入了后人称之为“百年悬案”的宋教仁刺杀案。
宋教仁被刺,是民国初期第一大案。1913年3月20日,国民政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沪宁火车站遇刺,3月22日不治身亡,终年31岁。事件发生后媒体哗然,各种大报小报纷纷猜测谁是幕后凶手。
赵秉钧得知消息时正在主持内阁会议,大惊失色当即离座,“人若说我打死宋教仁,岂不是我卖友,哪能算人?”他靠着敏锐的侦探直觉意识到,有人会拿自己做文章。
事实果然如神探预料的那样。杀人凶手武士英被抓后,牵涉出拥有中华国民共进会会长和江苏驻沪巡查长头衔的青帮大佬应桂馨(应夔丞),进而又扯出内务府秘书洪述祖。赵秉钧是洪述祖的直属领导,他立即成为被怀疑的对象。
总之,宋教仁案可谓扑朔迷离,各路人马与北洋政府展开激烈笔战,相互痛骂,指责对方是凶手。袁世凯搞实务厉害,搞宣传不行,他树大招风黑粉太多,碍于压力必须推人出来背锅,赵秉钧自然是背锅侠的不二人选。
当时很多矛头都直接指向赵秉钧,说他担心宋教仁会夺了他的总理之位。但实际上国务总理就是一个虚职,走马灯似地轮换,赵秉钧早就不想干了。还说他和宋教仁是惺惺相惜的好朋友,宋教仁北上之时,就是住在他家里。再说他是搞破案出身的,自己要做的话怎么也得安排得周全点,哪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啊!
赵秉钧又纠结又委屈,但是毫无办法,这个锅不背也得背。虽然脾气很好,他也很愤怒地指着袁世凯的鼻子骂:“你这样,谁还敢给你做事!”1913年5月1日,赵秉钧引咎辞职,这个仅仅干了不到一年的内阁,就这样惨淡收场了。
赵秉钧一直有个愿望,要把这件案子查得水落石出。可惜的是在1914年(民国3年)2月27日,即将揭开谜底的赵秉钧,在天津的直隶都督署突然去世,享年56岁。和自己的老朋友一样,都死的不明不白。
一时间阴谋论铺天盖地,各种传言惟妙惟肖。仿佛人人都是神探,人人都目睹了赵秉钧的死亡。其中最流行的版本当推章士钊的《书赵智庵》(赵秉钧字智庵)。
文中写到:赵秉钧平日里喜欢吃葡萄,袁世凯便派人将毒汁打入葡萄内,葡萄的色味仍完好无异,然后将葡萄送给了赵秉钧。
因为袁世凯有送部下食物的习惯,赵秉钧因而没有警惕这些葡萄,他吃下葡萄没多久,顿感腹痛,急起入厕,大泻不止。家人见他久久没有走出厕所,前去查看,结果发现他已经死在了厕所里。
其实无论是号称“百年迷案”的刺宋案,还是扑朔迷离的赵秉钧死亡案,经过当代学者实事求是的考订分析,都已得出结论。专业的历史研究著作《宋案重审》一书中提出:宋教仁之死与袁世凯、赵秉钧无直接关联,是洪述祖自作主张指使应桂馨所为。
赵秉钧去世时,总统府医官屈永秋与外国医生一同出具了医学检验报告,报告结果显示赵秉均死于“心脏神经痛症或血栓所致的‘心经衰弱’”。
赵秉钧的孙子赵纯佑在1998年5月20日给汝州族人的信中也提到:“先祖卒于1914年2月27日,实为2月26日亥末子初,应为阴历二月初二。因督署秘书长于27日始电报袁总统,原电谨称腹泻头晕,厥逆扑地,并无七孔流血而死。后人作传,妄加枝叶。”可见赵秉钧之死确系病亡。
“鹰犬一总理,生死两谜团”。一代民国枭雄自此谢幕,留下传奇色彩的一生,其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
文 | 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