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苏联,入侵柬埔寨,和中国打仗,如何评价黎笋的最后10年?

投靠苏联,入侵柬埔寨,和中国打仗,如何评价黎笋的最后10年?

黎笋,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后期越南推行地区霸权主义和反华政策的第一决策人。

1975年,是越南现代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越军通过组织三大战役(西原战役、顺化岘港战役、胡志明战役),连续奋战55个昼夜,彻底打垮了南越武装力量,取得了春季大捷的辉煌胜利,解放了整个南方。次年年中,以越南统一国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为标志,南北分裂数十年的越南,终于实现了国家统一。

作为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战火破坏的落后的农业国,越南的国力严重不足,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粮食产量1976年约为270公斤,1978年为249.5公斤;人均国民收入1976年为59.06美元,1979年为56.88美元。数据非常明显,两项国民经济关键指标均呈现出下滑态势,可谓是国穷民贫、经济每况愈下、民生举步维艰。

按照一般常理而言,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在强大的外来援助之下好不容易赢得了战争胜利,实现了国家统一。越南应该迅速实现国家战略的彻底转变,由军事斗争转入经济建设,全力治疗战争创伤,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让饱受战火摧残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河内当局就是不走寻常路!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冲昏了黎笋集团的头脑,刺激了他们的野心。印支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在抗美战争时期结成的战略联盟,极大地激发了越南建立以其为主导地位的印支联邦(由于这毕竟是一个带有强烈殖民主义色彩的词语,越南官方表述为印支三国特殊关系)的野心。

在1976年召开的越党四大上,确定了国防和经济建设并举(实际上是经济建设为国防服务),以军事手段为主实现印支联盟,确立在印支地区主导地位的国家总战略,明确提出了建立印支三国联盟的基本国策和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国家战略,越南走上了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道路,在中南半岛大肆侵略扩张。一方面企图称霸中南半岛,武装控制老挝,全面入侵柬埔寨,进犯泰国边境;一方面反华排华,驱赶数十万华侨,蚕食中国领土,挑起武装冲突,制造流血事件。

河内当局的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的坚决反对。于是黎笋集团把昔日“同志加兄弟”的中国当作其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最大障碍,这是越南敌视中国,导致中越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这个时候,苏联为了填补美国撤离东南亚之后留下的战略空白,在确保欧洲战略重点的同时,加紧了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为了控制东南亚,苏联需要越南作为他的马前卒;越南为了实现地区霸权主义的野心,转而投靠苏联。苏越两家互相利用,加快勾结,于1978年11月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其中第六条明确规定:“一旦双方中之一方成为进攻或进攻威胁的目标,缔约双方将立即进行协商以消除这种威胁,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障两国的和平与安全。”

事实非常清楚,这一个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苏越两国结成的战略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军事同盟关系,而且明显包含针对中国的意图。以这个条约为标志,苏联和越南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对中国形成了南北夹击的战略态势,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造成了现实的直接的严重威胁。

在苏越条约签订之前的1978年夏天,越党召开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基本和长远的敌人是美帝,直接的敌人和直接的作战对象是北京和柬埔寨,可靠的后盾是苏联。决定必须尽快以武力推翻民柬,一举解决西南战场的战略问题。

会议认为:中国刚刚结束特殊时期,正忙于处理国内事务,无暇顾及印支;美国正处于战略收缩阶段,也无力重返印支;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彼此角逐,难以对越作出联合反应;而苏联则“竭力试图削弱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这一点与越南的利益相吻合”,可以借助苏联的力量,整个国际形势对越有利。在上述战略判断的基础上,越南作出了加快实现军事控制印支和抗衡中国战略目标的决定,迅速进行战争准备。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为了打破苏联的战略包围,稳定东南亚局势,争取建设国家的和平国际环境,于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进行了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尔后又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对越南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其继续保持庞大的军事机器,并将军队总兵力的百分之六十部署于北部地区。

黎笋集团为了实现称霸中南半岛的野心,南边入侵柬埔寨,北边对抗中国,扩军备战穷兵黩武(总兵力高达120万,是当时世界上军队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把越南人民推入了长达十年的战争泥潭,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民经济受战争影响,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

1982年3月,越党召开五大,黎笋被迫在大会报告里下“罪己诏”,承认“国民经济严重不平衡”,财政入不敷出,“生产发展得慢,国民收入保证不了社会消费 ”,离不开“借债和援助”,“经济没有积累,粮食、布匹日用必需品和其它物资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还有许多困难”,“在经济文化生活中,在社会安全方面,长期存在消极现象”等等。

黎笋不得不表态,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一定范围内是领导和管理方面的缺点与错误”,因此“中央委员会谨向大会进行严格的自我批评”,会后还要“在党内和机关中开展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改正这些缺点错误的有效办法”。

1986年7月10日,黎笋在河内去世,掌权17年的他,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上濒于崩溃,粮食需要进口,工业开工率不到五成,物资极度匮乏,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困苦;外交上极端孤立,历届联合国大会均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要求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军事上没有取胜希望,在北部战场受到中国有力牵制,在西南战场深陷柬埔寨泥潭。总而言之,严重的经济困难搞得是民怨沸腾、士气低落、腐化成风。

以通货膨胀率为例,根据越南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1982年的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八十,1983年和1984年均为百分之五十,1986年陡然上升到百分之七百。

在全面危机下,越党于1986年12月15日至18日召开六大。面对难以为继的经济形势,大会坦率承认国家面临的种种困难是由错误领导造成的,而且承认这种错误是“总的主张和政策方面的严重和长期的错误,是战略指导和组织实施方面的错误”,宣布由领导层承担错误责任,长征、范文同、黎德寿同时辞职,由阮文灵出任一把手。大会决定,把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摒弃黎笋时期的“国防和经济并重”政策,改为推行“革新开放”政策。

黎笋去世之后,大部分越南人对他的评价是:“他的功绩虽然很大,但也应该对经济困难负主要责任。”用一句话总结黎笋人生的最后十年:利令智昏,狂妄自大,实力配不上野心,害惨了越南人。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同类推荐

​刘胜军|特朗普的七根软肋

​刘胜军|特朗普的七根软肋

刘胜军|特朗普的七根软肋 · 全文共 1999 字,时长约 6 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文/刘胜军 虽然离特朗普上任还有40多天,但全球已...

​长庆油田总部为何离开庆阳?

​长庆油田总部为何离开庆阳?

长庆油田总部为何离开庆阳? 这些年,关于长庆油田总部离开甘肃,离开庆阳,落户西安,每每提起,总会被吐槽一番,每次说起这个事,很多人要么捶胸顿足,...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