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中国最长的地下河,全长约5000千米
坎儿井:中国最长的地下河,全长约5000千米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关于坎儿井的来源,文献和考古都有一定的局限,很多都没有文字记载,遗址、遗物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也难以确证。对新疆坎儿井起源的说法,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新疆坎儿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第二种,新疆坎儿井起源于中国内地。第三种,新疆坎儿井由维吾尔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自己发明。现对这三种说法分别作以介绍。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国家和地区,如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中国的西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西北部、土库曼斯坦、叙利亚、伊拉克、阿曼、利比亚、约旦、也门等。非洲北部也有少量的坎儿井,如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欧洲和美洲也有极少量的坎儿井,如西班牙南部、意大利、塞浦路斯、墨西哥、美国、智利、秘鲁等。
新疆的坎儿井是中国最长的地下河。坎儿,意为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千米,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 大片绿洲良田。
坎儿井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 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4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人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可见,它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 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林则徐当年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 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
目前,新疆地区年龄最大的坎儿井已经有473岁,每日的出水量仍可浇灌20亩地;最长的坎儿井则有足足25公里,最深的一条有98米深,20.7公里长。这些大大小小的坎儿井在农业现代化的今天仍旧发挥着它的作用,作为对环境破坏最小的水利工程设施,守护着新疆的农业和绿洲。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概就是如此,坎儿井的发明不仅养活了更多的新疆人民,更带来了相当的旅游收入,也为我国的文化版图添上了靓丽的一笔。因此,保护即将消失的坎儿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