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真没痛苦?别看走时很安详,其实痛苦程度远超人的想象
“安乐死”真没痛苦?别看走时很安详,其实痛苦程度远超人的想象
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自然的离去,是再体面不过了,然而这也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还有一些人,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当病痛疼起,当疾病拖垮一个家庭,那些人会有很强的负罪感,所以他们宁愿走向死亡,而安乐死,看起来好像是比较理想的死亡方式……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安乐死的现状和争议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好的死亡”,它描绘了一种理想的死亡状态——无痛无苦,平静安详。

但是这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还牵涉到法律、伦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安乐死的看法差别很大。
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立法允许某种形式的安乐死,这些地区的立法,既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自主权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减轻绝症患者痛苦的人道主义关怀。

然而,即使在这些地区,安乐死的实施也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以防止其被滥用或误用。
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安乐死则态度谨慎,甚至持反对意见,他们觉得,生命是神圣的,不应该被人主动结束,这样做不符合道德。

此外,他们也担心安乐死合法化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生命的贬值、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潜在的滥用风险等等。
而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对安乐死的认知。

台湾主持人傅达仁选择安乐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傅达仁因为身体有病,所以时常会觉得身体疼痛,这让他非常难受,最后他决定去瑞士接受安乐死。

傅达仁的案例,让更多人了解到安乐死的存在,也引发了人们对安乐死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探讨,一些人对傅达仁的勇气表示敬佩,认为他勇敢地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维护了个人尊严。
还有一些人不太赞同安乐死,他们觉得生命宝贵,不应该由任何人来终结,甚至连自己都不行,在傅达仁的案例中,尽管他看起来很平静,但并不能排除他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安乐死的实施方式
安乐死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主要有三种:打药、帮忙自杀和停止治疗,通常,安乐死多采用药物注射的方式。

注射就是用针剂将有毒物质打入身体内,等到了一定的时间,人就会死亡,还有一种就是相关的机构给其有毒的药物,他们会自己服用,从而达到目的。
至于停止治疗,也比较好容易理解了,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电视剧之中看到,一些人意识昏迷,靠着呼吸机维持生命,一旦呼吸机断掉,其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以药物注射为例,即使药物可以使患者迅速失去意识,但在药物起效之前,患者仍然可能会感受到一些不适,例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而对于辅助自杀来说,患者需要自行服用药物,这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决心,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至于停止治疗,虽然看起来比较被动,但实际上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例如窒息、饥饿、口渴等。

选择安乐死,意味着要主动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患者在做这个决定前,通常会经历好一阵子的内心纠结和反复考虑。
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绝望,也可能会对未来充满不舍和遗憾,即使最终做出了选择,在等待死亡降临的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压力也依然巨大,他们可能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选择,担心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他们也可能害怕死亡,对未知的世界感到担心,这种心理上的煎熬,有时候比身体上的疼痛更难熬。
伦理与法律的双重考验
说到安乐死能不能合法,这事儿争议挺大的,支持者认为,安乐死能让患者自己做主,有尊严地离开,减少痛苦。

但是,反对者觉得安乐死违背了生命的尊严,没人有权利结束别人的生命,哪怕这个人是患者自己。
他们害怕安乐死合法化后会被有心之人利用,例如,一些家属可能会为了遗产或其他利益,强迫患者选择安乐死。

此外,他们也担心安乐死会对医疗人员造成心理负担,使其背离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
目前,世界上能够安乐死的国家,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程序,以确保安乐死的实施是在患者自愿、清醒和明确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的。

例如,通常要求患者多次表达安乐死的意愿,并由多名医生进行评估,以确认患者的病情和精神状态。
还有就是,安乐死涉及到复杂的伦理问题,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的生命伦理观念,人们常说,生命宝贵,谁也没有资格夺走它,哪怕是自己。

而安乐死则是主动结束生命,这与传统的生命伦理观念相冲突,支持的人觉得生命是属于个人的,人家想干什么,完全是自己的自由。
反对者则认为,个人的自主权并非绝对的,它不能凌驾于社会伦理和法律之上,安乐死还牵扯到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医生和护士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而安乐死则要求他们协助患者结束生命。

这对于许多医疗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伦理挑战,他们可能会感到内心的冲突和煎熬,难以做出选择。
赞成者和反对者都有各自的理由,并且这些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确实值得好好琢磨。

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自主权,保障患者有尊严地结束生命的权利,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维护生命的神圣性,防止安乐死被滥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变化,安乐死的话题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讨论,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对安乐死进行立法,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安乐死方式。
无论如何,安乐死问题都需要认真对待,谨慎处理。
参考资料:
【1】动静贵州——《上海女子赴瑞士安乐死,已确诊“不死痴症"近20年,发视频告别》。
【2】北京日报——《著名主持人不忍病痛选择安乐死,生前最后画面曝光》2019.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