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豚:身长1.5 米的鼠中巨兽,为何几乎不得癌症?科学家破解其秘
水豚:身长1.5 米的鼠中巨兽,为何几乎不得癌症?科学家破解其秘
最近大家有没有被这只呆萌小动物刷屏?

水豚,一种极为淡定,甚至淡定到有些荒谬的生物,不管在谁旁边,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它都能无动于衷。且始终是一副“保持冷静、与我无关、我无所谓”的样子。这种游刃有余的精神状态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他们热衷于加入“豚门”,效仿水豚的生活方式。
水豚的性情温和,不仅在同类之间极少有竞争,还被誉为动物界的“好好先生”。被誉为“活沙发”和“大自然的长椅”,鸟、猴、龟等小型动物往往喜欢停留在水豚身边,甚至连鳄鱼这样的天敌也会成为水豚的坐骑。



水豚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啮齿目动物。假如每一个细胞都有着一定概率发生癌变,那么拥有更多细胞的动物将有更大的概率患上癌症。然而,这个理论在水豚身上并不适用,它们几乎很少受到癌症的困扰。水豚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够高效且快速地检测并清除那些分裂异常的细胞。
那么,水豚是如何消灭自身的癌细胞的呢?这一机制是否也适用于人类?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


水豚独特的免疫机制
水豚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半水栖动物。它们体型高大,成年水豚的体长可达150厘米,肩高64厘米,体重更可超过6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目动物之一。
啮齿动物体型小巧,通常生活在森林或洞穴中,以便隐匿自身,躲避天敌。然而,水豚却是一个例外,其体重是同族啮齿动物的60多倍。这是因为,水豚所处的南美洲地区捕食者数量相对较少,它们不再需要通过小巧的体型来逃避危险,所以体型逐渐变得庞大。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水豚体内含有一种特殊的胰岛素。这种胰岛素上的DNA排列非常独特,大大增强了水豚体内胰岛素细胞的分裂能力,从而使其体型远超同族。
然而,这种高大的体型虽然给水豚带来了威武的外表,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按照体型与癌症风险的理论,60多倍于普通啮齿动物的水豚,应面临更大的癌症风险。但水豚却拥有一套卓越的免疫机制,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水豚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应对和消灭自身的癌细胞的呢?


水豚体内的透明质酸
如今,从动物身上研究癌症的治疗方法已经不是新鲜事,然而水豚的细胞却给科学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通过对水豚基因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它们的免疫系统能更加快速地检测并破坏快速分裂的细胞。在揭开这一机制的神秘面纱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细胞的接触抑制。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人类、老鼠还是其他哺乳动物的细胞,在接触到其他细胞后都会停止生长分裂,这就是细胞的接触抑制。然而,癌细胞却不受这种限制,可以无限制地疯狂生长。
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的是,水豚的细胞对接触更敏感。在细胞密度仅相当于老鼠细胞的1/3时,水豚的细胞就会停止生长。说明,水豚细胞的分裂受到明显的控制。
为了揭示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科学家们将水豚体内的细胞放入培养液中,经过几天的培养,这些细胞将培养液转变为粘稠的胶状物。这些胶状物由一种名为透明质酸的链状分子构成。人类和老鼠体内也存在透明质酸,但水豚体内的透明质酸浓度明显高于人类和老鼠,且其长度是人类的5倍。


水豚抗癌的秘密
这些超长的透明质酸,是否是水豚对癌症产生免疫的关键因素呢?
科学家们进一步进行了实验。他们在水豚体内加入透明质酸分解酶,这种酶能够分解水豚体内的透明质酸。结果发现,细胞的生长速度并未减缓,这与易患癌症的老鼠细胞表现一致。这意味着,这种更长的透明质酸本身并不具备抗癌功能。
然而,水豚的抗癌能力究竟从何而来呢?科学家们陷入了困境。
接下来,科学家们关闭了水豚体内编码透明质酸的基因,并向水豚体内引入了致癌因子。结果发现,失去透明质酸作用的细胞开始疯狂生长。当科学家们将这些水豚细胞转移到老鼠体内时,细胞迅速生长为成熟的肿瘤。在这一刻,水豚与易患癌症的老鼠没有任何区别。
实验的结果表明,尽管水豚体内的超长透明质酸本身并无抗癌功能,但如果启动产生这种酸的基因,水豚就会获得抗癌能力,如果关闭这种酸的基因,水豚就会失去抗癌能力。经过更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水豚身上的这种超长透明质酸能够使得水豚的皮肤发生收缩,它通过CD44受体向细胞传递信号,从而改变皮肤的收缩性。但这一过程中也将抗癌信息一并传递给了细胞,因此让水豚意外地具备了抗癌能力。


结语
研究尚未停止,水豚的抗癌机制还未被科学家们完全破解,但水豚体内超长透明质酸的发现,已经为科学家们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思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为人类抗癌带来新的希望。
创作不易,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