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轼用山进行解读,有山的形象又有深刻的思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轼用山进行解读,有山的形象又有深刻的思考
原文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诗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在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一同游览庐山。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逸兴壮思,于是苏轼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他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当时的苏轼在政治上遭遇了挫折,被贬黄州多年后,量移汝州。在游览庐山的过程中,他从不同角度观赏庐山的样子,进而领悟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即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既是苏轼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也是他以哲人的眼光得出的真理性认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
赏析
以下是对苏轼《题西林壁》的赏析:
1. 诗歌意境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庐山的样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展现出庐山雄伟多姿、变幻无穷的景象,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2. 哲理蕴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由庐山的形象揭示出一种生活哲理:人们所处的地位和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有局限性。这两句诗富有启发性,让读者在欣赏庐山美景的同时,也能反思自身在认识事物时可能存在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3.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横”与“侧”、“远”与“近”、“高”与“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庐山的千姿百态。
- 即景说理:诗人没有生硬地阐述道理,而是借庐山的形象自然而然地引出哲理,使诗歌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深刻的思考,情理交融。
4. 语言风格
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总结
总体而言,《题西林壁》既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富含哲理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