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中日甲午战争
第四节:中日甲午战争
19世纪末期,随着列强步入帝国主义阶段,瓜分世界的野心愈发膨胀,远东地区的中日两国成为了列强角逐的新焦点。日本,这个新兴的亚洲强国,率先显露出侵略中国的野心,而腐朽衰落的清王朝,却对此危机反应迟钝,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国家命运由此急转直下。
一、甲午战前之国际国内形势
19世纪末,列强争霸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和朝鲜因其战略位置和资源,成为了列强觊觎的目标。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将侵略中国和朝鲜作为其“大陆政策”的核心。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已制定周密的侵华战略。1885年,日本政府根据伊藤博文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为期十年的扩军计划。1887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彦根茂等人更是制定了详细的《征讨清国策》,计划五年内完成战争准备,一旦开战,将以主力直取北京,分兵占领长江流域要地,配合北方攻势。战胜后,日本计划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并将中国其余领土肢解为多个附庸国。
日本近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其军事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扩军备战也加剧了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农业歉收,民怨沸腾。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加快了对外侵略的步伐。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十年扩军计划。1893年,日本设立战时大本营,全面筹划侵华战争。至甲午战前,日本已建成一支拥有六万多常备兵和二十多万预备兵的陆军,海军舰艇总吨位也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参谋部还派遣大量间谍在中国和朝鲜搜集情报,绘制军事地图,战争准备可谓充分。
反观清政府,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统治集团内部,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两派政治势力明争暗斗,内耗严重。慈禧太后虽已“归政”,但仍牢牢掌握实权,后党势力强大。光绪帝则力图摆脱傀儡地位,联合帝党进行改革,但势单力薄。两派争权夺利,使得朝政更加混乱。
清廷对日本的军事威胁反应迟钝,思想上麻痹大意,物质准备严重不足。以奕劻为首的海军衙门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北洋海军自1888年后便再未添置新舰,1891年后甚至停止购买枪炮弹药。到甲午战前,北洋海军的实力已被日本联合舰队超越。帝党和后党的矛盾,革新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以及抗战派和妥协派的对立,交织在一起,使得清政府在内政外交上都举步维艰。慈禧太后及其后党掌握最高决策权,最终注定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命运。
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长期以来不断制造事端,寻找战争借口。朝鲜开化党领袖金玉均在日本庇护下,屡次策划回国,引发朝鲜政府的担忧。1894年3月,朝鲜政府派遣刺客洪钟宇在上海租界刺杀金玉均,引发日本国内舆论哗然。日本政府借机大造舆论,但权衡之下,认为此事尚不足以作为全面战争的口实。此时,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这成为了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东学党是朝鲜带有宗教色彩的秘密结社,主张排斥外来势力。1894年4月,东学党在全罗道古阜起事,迅速发展壮大,提出“逐灭倭夷”等口号,攻占全州,朝鲜政府岌岌可危。日本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与日本浪人平冈浩太郎密谋,一方面派遣浪人假意“援助”东学党,企图转移其斗争方向,另一方面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镇压起义,诱使中国落入战争陷阱。
5月底,日本驻朝公使杉村濬亲自向袁世凯探询中国出兵意向,并保证日本并无他意。李鸿章轻信了日方的保证。6月初,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遣淮军二千人赴朝镇压东学党起义,并按照《中日会议天津专条》通知日本。这正中日本下怀。
事实上,早在清政府派兵之前,日本内阁已正式通过出兵朝鲜的决定,并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名,向朝鲜派遣陆军。6月初,日本陆战队率先登陆朝鲜,随后陆军主力陆续跟进。至6月底,日军在朝鲜的兵力已超过万人,远超中国驻军。
李鸿章得知日本大举出兵朝鲜后,深感震惊,急忙要求日本撤兵,但遭到日方断然拒绝。日本内阁为进一步扩大事态,炮制“朝鲜内政改革案”,并向清政府提出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无理要求。6月下旬,日本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声称如不接受日方要求,日军将拒绝撤兵。
面对战争危机,清廷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意见分歧。光绪帝主张增兵备战,抵抗日本侵略,但慈禧太后仍希望维持和局,支持李鸿章以外交手段解决危机。李鸿章则一味强调敌强我弱,寄希望于列强“调停”,尤其将希望寄托于俄国和英国。
李鸿章请求俄国出面“调停”,俄国政府表示不容许日本干预朝鲜,但并未采取实质性行动。李鸿章转而求助于英国,甚至异想天开地请求英国派遣舰队至日本横滨,以武力逼迫日本撤兵。英国为自身利益考虑,虽希望促成中日和谈,但更倾向于日本,并暗中纵容日本发动战争。英日两国很快达成默契,英国承诺不干预日本行动,日本则保证不侵犯英国在华核心利益。
李鸿章寄希望于列强“调停”的幻想彻底破灭。日本抓住清政府寻求外援的时机,加紧战争准备。7月中旬,日本政府密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不惜一切手段挑起中日军事冲突。大鸟圭介以最后通牒方式,要求朝鲜政府断绝与中国的一切关系,并驱逐中国驻军。朝鲜政府未予理睬,日军遂于7月23日突袭朝鲜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扶植傀儡政府。7月25日,朝鲜傀儡政府宣布与中国断绝关系,并授权日军驱逐中国驻军。同日,日本悍然发动丰岛海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二、甲午战争之经过
(一)丰岛、牙山海战
1894年7月中旬,汉城日军逼近三万,中国驻朝军队处境危殆。在内外压力之下,清廷被迫增兵朝鲜。李鸿章一面派陆军增援平壤,一面派海军护送运兵船增援牙山。7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秘密下令,舰队向朝鲜海岸集结。7月25日拂晓,中国军舰“济远”、“广乙”在牙山口外突遭日舰袭击,丰岛海战爆发。中国军舰猝不及防,“济远”受伤,“广乙”沉没。随后,中国租用的英国运输船“高陞”号和中国运输船“操江”号驶抵,日舰野蛮击沉“高陞”号,导致七百余名官兵罹难。“操江”号被日军劫走。
丰岛海战后,李鸿章仍幻想英国出面干涉,但英国态度暧昧。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相互宣战。
在海上偷袭的同时,日军陆军也向牙山进犯。8月28日夜,日军逼近牙山,清军在成欢设伏,给予日军迎头痛击。但由于主帅叶志超临阵脱逃,清军寡不敌众,被迫撤退,牙山失守。
(二)平壤战役
叶志超溃退平壤后,被任命为驻军统帅。平壤城防坚固,清军兵力尚有近两万人,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牙山失守后,日军经过休整,决定进攻平壤。清军匆忙部署防御,但各部之间缺乏统一指挥。
9月13日,日军炮击平壤城。9月15日,叶志超企图再次弃城逃跑,被部将左宝贵制止。9月16日,日军万余人分四路猛攻平壤。战况激烈,左宝贵亲临前线指挥,不幸阵亡,玄武门失守。然而,日军占领玄武门后,进攻受阻。此时,如果清军能够统一指挥,反击夺回玄武门,战局或可改观。然而,叶志超却于当夜率军仓皇逃窜,弃守平壤,溃退至鸭绿江边,平壤失陷。
叶志超平壤弃守,使得战火迅速蔓延至中国境内。
(三)黄海海战
9月17日,即平壤失陷的次日,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黄海海面爆发激战。
9月初,平壤战局吃紧,清廷命北洋舰队护送运兵船增援平壤。9月16日,北洋舰队完成护航任务,计划于9月17日返航旅顺。9月17日上午,北洋舰队在返航途中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
海军提督丁汝昌指挥北洋舰队迎战,以“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为核心,组成夹缝雁行阵。日本舰队则采取单纵阵,凭借舰速和速射炮优势,抢先开火,集中火力攻击北洋舰队右翼。
激战中,旗舰“定远”受损,丁汝昌受伤。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向日舰“吉野”,欲与其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沉,壮烈殉国。管带林永升指挥“经远”舰奋勇作战,最终力战而沉。尽管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官兵英勇作战,“定远”舰重创日旗舰“松岛”,使其丧失战斗力。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沉没四艘战舰,日本舰队也损失三艘。战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下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放弃制海权,北洋舰队自此一蹶不振。
(四)辽东战役
平壤、黄海两战失利,清政府内部主和派势力抬头。慈禧太后起用奕劻主持总理衙门,积极寻求议和。英国为维护其在华利益,也开始出面调停。然而,日本志在必得,拒绝和谈,并利用休整时间,重新部署,分兵两路进犯中国辽东半岛。
日军第一军由山县有朋率领,自朝鲜渡过鸭绿江,进犯辽东。日军第二军由大山岩指挥,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企图从侧后包抄旅顺、大连。10月底,日军轻易突破鸭绿江防线,清军溃不成军,日军迅速占领安东、九连城等地,逼近辽阳。聂士成率部在虎耳山、摩天岭顽强阻击,一度阻止了日军的攻势。
与此同时,日军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后,迅速向旅顺、大连推进。旅顺、大连是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防御工事坚固。然而,大连守将赵怀业临阵脱逃,拱手将大连湾让与日军。旅顺守将龚照玙也弃城而逃,只有徐邦道率部孤军奋战,最终因寡不敌众,旅顺失陷。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居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五)威海卫战役
旅顺失陷后,清政府彻底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和议之心愈发迫切。英国联合列强干涉的希望破灭后,清廷转而求助于美国,希望美国出面调停。美国政府为排斥其他列强,联合日本向清政府勒索,表示愿意“调停”。
日本也乐于接受美国“调停”,认为这对其最为有利。美日两国暗中勾结,合谋压迫清政府。美国驻日公使谭恩充当“传信人”,向清政府传达日方议和意向。此时,日军已兵临威海卫,清政府急于求和,遂委托美国公使向日本求和。
日美两国合谋,将清政府议和代表张荫桓、邵友濂诱至日本广岛,却以其“全权不足”为借口,拒绝谈判,并将二人驱逐回国,以此羞辱清政府,进一步施加压力。
日本在破坏广岛谈判的同时,海陆军对威海卫军港发起猛攻。威海卫是北洋海军最后的堡垒,港内仍有军舰和炮台。但李鸿章严令舰队固守港内,不得出海。1895年1月,日军在荣成登陆,从陆路包抄威海卫。1月底,日军攻占威海卫南北炮台,封锁港口。日军海陆并进,猛烈炮击港内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在内外交困的绝境下,官兵仍奋勇抵抗。“定远”、“来远”等舰相继被击沉。海军提督丁汝昌主张沉船毁炮,以免资敌,但海军副提督马格禄等英国顾问却暗中策划投降。2月11日,丁汝昌绝望自杀,刘步蟾、张文宣等将领也相继自尽殉国。2月12日,马格禄起草投降书,程璧光以丁汝昌名义向日军投降。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威海卫陷落。
(六)营口、牛庄、田庄台之战
北洋海军覆没后,日军集中兵力进攻辽东。清廷调集湘军六万人增援,任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企图做最后抵抗。然而,湘军与之前的淮军一样,不堪一击。1895年3月初,日军南犯海城,湘军节节败退,短短六天之内,便丢失牛庄、营口、田庄台等要地,全线崩溃。辽东半岛全境沦陷。清政府最后的抵抗希望也随之破灭。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与三国干涉还辽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
威海卫失陷和辽东战场的溃败,彻底摧垮了清政府的抵抗意志。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决心彻底投降,割地求和。日本政府借机漫天要价,提出割让土地和巨额赔款的要求。
李鸿章奉命赴日议和前,仍幻想列强能够主持公道,奔走于各国使馆之间,寻求外援。美国公使田贝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干涉,反而劝告李鸿章接受日本条件,暗示美国可以在战后为中国提供经济援助。李鸿章又求助于英、俄、德等国,但列强在未摸清日本底牌之前,均不愿贸然介入。
清政府请求列强干涉的努力付诸东流,战场上的惨败更使其彻底绝望,只能选择屈辱求和。1895年2月底,清廷正式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3月中旬,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举行谈判。李鸿章提出先议停战,但日方态度强硬,拒绝先行停战,并于3月底提出苛刻的休战条件,遭到李鸿章拒绝。3月24日,李鸿章在谈判结束后遇刺受伤。日本政府为避免列强干涉,于3月底与中国签订了为期三周的休战协定。休战期间,日本加紧攻占澎湖列岛。
4月初,日本向中国提出极其苛刻的条约草案。李鸿章据理力争,但日本态度蛮横,毫不妥协。在美国顾问的施压下,李鸿章最终于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共十一条,主要内容包括:
承认朝鲜“独立”: 确认朝鲜脱离中国藩属地位,为日本控制朝鲜半岛扫清障碍。割让领土: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中国领土完整,打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巨额赔款: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加剧清政府财政危机,迫使其大举借债,使中国经济命脉受制于列强。开放通商口岸: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深入中国经济腹地,便利列强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允许在华设厂: 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享有免税特权,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又一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96年7月和10月,中日又签订《通商行船条约》和《中日通商公立文凭》,进一步确认日本在华特权,包括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设立租界等。
(二)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直接触动了俄国在华利益。俄国为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霸权,联合法国、德国,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其放弃割占辽东半岛。
俄国联合法德干涉还辽,各有其战略考量。俄国意在独占中国东北,法国则希望借此向中国索取更多权益,德国则企图在中国攫取殖民地,并将俄国注意力引向东方,以缓解欧洲压力。三国各怀鬼胎,但目标一致,最终促成了三国干涉还辽的行动。
1895年4月23日,《马关条约》签订仅六天后,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分别向日本政府发出照会,要求日本退还辽东半岛。三国海军舰队也集结于日本海,对日本形成军事威胁。俄国陆军更是在远东集结重兵,战争一触即发。
日本经过甲午战争,国力损耗严重,无力与三国抗衡,急忙向英美求援,但遭到拒绝。英美两国亦不愿日本独霸中国,损害自身利益。权衡利弊之下,日本政府被迫接受三国“劝告”,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向中国勒索了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四、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清政府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出后,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特别是台湾人民,更是悲愤填膺,誓死不愿被割让。四川农民军率先发布檄文,反对割台。国内报刊也纷纷声讨卖国行径,呼吁继续抗战。各地爱国士绅和知识分子也以各种方式表达抗议。
台湾人民“聚哭于市”,鸣锣罢市,集会抗议,表示与台湾共存亡。台湾各界民众发布檄文,表达保卫家园的决心。
然而,清政府不顾民意,执意割台。1895年5月20日,清廷下令台湾巡抚唐景嵩内渡,撤离台湾官员。同时,派遣李经方为“割台大臣”赴台办理割让手续。
日军分兵两路在台湾登陆,唐景嵩弃守内渡,日军迅速占领台北。台湾人民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自发组织义军,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台湾义军在徐骧、姜绍祖、吴汤兴等领导下,联合清军将领杨载云、刘永福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军。
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5年6月中旬-8月中旬):新竹地区争夺战。义军与日军在新竹展开激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但终因寡不敌众,新竹失陷。义军仍在新竹周边坚持抗战。第二阶段(1895年8月中旬-9月下旬):台中地区保卫战。义军与黑旗军联合抗击日军,在大甲溪伏击战中取得胜利,但在彰化保卫战中,因汉奸出卖和后援不继,彰化失陷,吴汤兴、吴彭年等壮烈牺牲。第三阶段(1895年9月下旬-10月下旬):台南地区保卫战。义军与黑旗军在嘉义、台南地区继续抗击日军。在嘉义战役中,义军重创日军,击毙日军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亲王。但最终,台南府城失陷,刘永福内渡大陆,台湾全岛沦陷。
尽管台湾最终沦陷,但台湾军民持续五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谱写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悲壮篇章。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结语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腐朽的清王朝在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遭受空前践踏。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而日本则通过甲午战争,一跃成为亚洲强国,为其进一步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础。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极其深刻,警示后人,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强求变,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甲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