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酷刑-凌迟之刑有多残酷,一组真实照片曝光
中国古代酷刑-凌迟之刑有多残酷,一组真实照片曝光
中国古代酷刑,是为了处死或惩罚犯人的残酷刑罚,主要包含凌迟、斩首、腰斩、剥皮、炮烙、宫刑等。著名的有“明代律令酷刑”、“满清十大酷刑”、“商朝十大酷刑”等。
凌迟,是古代中国最残忍的一种死刑,意为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
凌迟刑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原来写作“陵迟”,本意指山丘的缓延的斜坡。后世将陵迟用作刑罚的名称,仅取它的缓慢之义,即是说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毙命。凌迟之刑一直延续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请删除凌迟等重刑,清廷准奏,下令将凌迟和枭首、戮尸等法“永远删除,俱改斩决”。从此,凌迟非人的酷刑才从法典中消失,被斩首代替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少文臣武将遭受了凌迟之刑,例如明朝时期的大太监刘瑾被凌迟3357刀,明末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后只剩下骨架。这些案例都彰显了凌迟刑的残酷性。
1904年10月。王维勤山东举人,在村内有一定地位。疑因和村内李氏一家发生冲突,被指策划杀害了该家族十二人,因为是主谋因此被判凌迟处死。其子及其他同党也被判以斩首。疑因地位而享有特权,乘车到行刑现场(通常是被押解步行往刑场的)。行刑相关照片被法国士兵拍下。
此外,虽然凌迟刑在清末已被废除,但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或地区,仍可能有类似凌迟的残酷刑罚被私下执行,但这并不代表凌迟刑在正式法律体系中仍然存在。
总的来说,凌迟是古代中国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其历史沿革和残酷程度都令人震惊。